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党委
2022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生态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国土绿化,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美丽中国正在不断变为现实。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根本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仍然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必须锲而不舍、驰而不息。
在山西省左云县,就有这样一位19年来植树造林、改善环境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老人,在他和乡亲们的奋斗下,昔日荒山野岭、风沙肆虐的家乡,如今河山披翠、绿水青山。这位老人叫张连印,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2003年退休后,放弃城市安逸生活,毅然回到家乡,扎根毛乌素沙漠绿化荒山、防风治沙,改善生态、造福村民,即使身患癌症,依然奋斗不止。19年来,他带领团队共植树1.8万余亩、200多万株,将昔日连绵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水青山,被老百姓亲切地誉为“新时代的甘祖昌”、“穿军装的杨善洲”。202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不忘初心——
共产党员永远没有退休的时候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张连印4岁丧父,6岁母亲改嫁,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他,很小就懂得这个道理。
他忘不了,当年并不宽裕的乡亲们,常把舍不得吃的馍馍、沙枣和没穿过几次的衣服,悄悄塞进他住的土屋;上中学时,学校每个月给他发放3块钱满额助学金;参军离家那天,全村男女老少为他戴上大红花,给他牵来枣红马,一直送到公社。
他忘不了,在党组织的培养下,他从普通一兵成长为共和国将军。当战士,他是“五好战士”,被评为“学毛著积极分子”;当连长,连队被评为“四好连队”;他在磨砺中不断进步,先后任团长、师长、副军长、省军区副司令员,被授予少将军衔。
退休那天,他面对军旗,敬了一个军礼,许下如山誓言:领导干部总有退休的一天,但共产党员没有退休的时候,我要把爱党为民的初心,延续到生命尽头。
张连印的家乡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属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区。“荒山秃岭和尚头,有河四季无水流”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张连印从当战士起就勤奋学习党的创新理论,退休后依然坚持不辍。“越学越觉得有干劲儿,绿化国土、改善生态、造福人民,这个方向我选对了!”为百姓打造绿水青山,不仅记在了笔记本上,更深深刻在了张连印的心中。
图为“绿化将军”张连印上山植树近照。 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供图
开国将军甘祖昌解甲归田带领群众改变家乡面貌、云南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带领群众植树造林的事迹,深深感动着张连印。他立下了“咬定绿化不放松、誓让山川变绿洲”的决心。
种树之初,张连印就与村里签订了协议: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荒山上植的树归集体,耕地上植的树归村民,30年后生态建设成果全部无偿交给集体。他承包的400多亩林地,按照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每亩每年170元的补助款,全部发给老百姓,而包含在补助款中的树苗补栽等费用,他却自掏腰包,做到“留下一片绿荫,不带半根草去”。
种树之初,因自家老屋坍塌,张连印和妻子就住在帐篷和临时搭建的简易房里。本族的老人劝他:“你是咱村出的最大的官,你家的宅基地风水好,不如把种树的钱用在翻修老宅子上。”张连印却说,“风水风水,有树就能生风,有山就能生水,大环境不好,小家哪来的风水,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绿化荒山上”。
张连印时刻把群众利益看得最重。他把帮扶困难群众与植树造林有机结合,围绕封山育林、建种苗繁育基地、村庄改造等,与村“两委”制订《张家场生态园林村建设总体规划》。他优先吸纳家庭困难的村民在造林基地务工,累计为26名贫困人口提供年均6000元的劳务收入,既促进了困难家庭“增收”,又实现了家乡荒山“增绿”。张连印还免费为种植户培训种植技术,免费提供幼苗,鼓励大家建自己的苗圃,并主动帮助寻找销路,在他的带动下,育苗植树成了张家场人新的致富渠道。张连印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说农家话,在村广场和大家扭秧歌、唱军歌。逢年过节,村里的五保户、困难户,他都买东西去看望,村民们都把他当亲人。他们说,老将军为乡亲们付出这么多,干的都是大好事,我们打心眼里佩服他、信任他、支持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植绿护绿、关爱自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各级领导干部要抓好国土绿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让锦绣河山造福人民。张连印是国防动员系统领导干部和广大官兵为民服务的榜样。40年军旅生涯,19载治沙之路,张连印转换的是“战场”,不变的是初心,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对党忠诚、热爱人民的作风品行。
担当为民——
死也要把自己埋在这片林地里
张连印的性格,如同他的微信签名:坚强、坚韧、坚毅。在部队,他忠实履职尽责,一门心思抓备战谋打赢,圆满完成了担负的重大使命任务。
转战为民服务的第二个战场,面对环境恶劣、资金短缺、设备不足、缺乏技术等困难,张连印以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向生态治理进军。亲朋好友劝阻他:荒山种棵树比养孩子都难,我们几十年都没成功,千万别逞能、自讨苦吃。张连印不信这个邪:“军人的字典里没有‘不行’和‘失败’,就要以攻山头、啃硬骨头的精神,打赢这场治荒播绿攻坚战!”
时间记录了他勇毅前行的历程,青山见证了他拼搏奋斗的身影。每天早出晚归,修路、通电、打井、修渠、平整土地、育苗植树……经常风餐露宿,肚里是凉饭,身上是泥水。风沙起时,脸上被吹得翘起了皮,耳朵、鼻孔被灌进了沙子。为学经验,他走大同、上北京、到沈阳,虚心向苗木专家请教。资金不够,他倾尽所有,甚至动用大女儿婚房抵押贷款和小女儿的转业费,还两次向银行借贷。
图为2021年7月16日,张连印给羊倌讲述生态保护的道理。 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供图
奋斗的决心是坚定的,成功的道路却是艰辛的。植树第一年,张连印从东北买的1万棵樟子松苗,种下后几乎全部死光,补栽的6000棵也死了大半。张连印像研究打仗一样研究攻关,订阅了10余种林业期刊,如饥似渴学习,终于摸到了沙化土地上种植的门道,探索出了“营养袋”种植法。针对当地水文、气候、土壤等特殊自然环境,他从研究耐寒新苗培育、土地水分保养、季节性栽种规律等入手,形成整地、挖坑、围圈、浇水、掩埋等一整套植树造林新方法。此后,树苗成活率稳步提升,高达85%以上,其经验做法在全县推广。
绿化荒山不能一个人战斗,还要唤起群众的生态意识。2004年,正在成长的近万株树苗短短几天就被牛羊啃得残缺不全。张连印对羊倌牛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他们讲保护生态环境的道理,让他们认识到植树造林、治理荒山是守护家园、造福后代的千秋大业。自那以后,羊倌牛倌每次放牧都格外小心,牛羊啃树苗的事再也没有发生过。
奋斗的人生,总是在应对考验中磨砺。就在张连印大展身手时,2011年6月,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肺癌,病灶已有乒乓球那么大。“张家场的荒山还没有完全披绿,至少种树5000亩的承诺还没有向老百姓兑现完,我不能这样倒下!”做完右肺中叶切除术和化疗后,张连印又回到了植树现场。
随后几年间,张连印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一个治疗方案是摘除两根肋骨。“摘除两根肋骨,可能就种不了树了,那样活着还有什么价值!即使死,也要倒在这片林地里。”“病魔可以侵袭我的身体,却不能击垮我的意志。”面对疾病,张连印始终没有退缩畏惧,罹患癌症10多年来,他从未停歇过植树造林的脚步。他动情地说:“防风治沙是我这个老兵的战场,只要还能动,就决不当逃兵。”
昔日的荒山,现已松涛阵阵。在张连印的带动下,山西省左云县林木覆盖率由2003年的38.6%上升到现在的45.03%,增长了6.43个百分点,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他为“绿化将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60万米高空上的卫星,忠实记录下绿色合围中逐渐“消失”的毛乌素沙漠。一个坑一个坑种树、一铲子一铲子固沙,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用一个甲子的岁月,使昔日的不毛之地,成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典范。千千万万个张连印,创造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生态奇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闪耀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永续发展的精神光芒。
永葆本色——
努力做新时代合格的答卷人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始终擦亮底色、永葆本色。”这是张连印的心声,更是他的人生。
忠诚老实,不是个人标榜的口号,而是党员干部应有的觉悟。一次,上级工作组来张连印任职部队考察,他开门见山讲问题,并重点围绕问题整改作了汇报。事后,有人对他说,在上级面前讲成绩都怕来不及,你咋还讲问题。张连印却说,党性不是讲给别人听的,而是要身体力行做的,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在党组织面前要永远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退休后,张连印治荒植树不搞面子工程,而是把大量精力投入到改造沙滩、平整荒坡、改善土质、培育树苗、修建水利设施等见效慢、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上,为持续推动治沙绿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严守规矩,不仅是做人的底线,也是党员干部做事的红线。张连印在基层任职时,每次家属来队都主动交纳伙食费。从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岗位退休时,单位组织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发现他任职近两年时间里没有以个人名义报销过一张发票。退休后,一些战友、同学通过各种方式给他送来资金、器材、树苗,支持他植树造林,他将这些一一登记造册,建立资产台账,并将使用情况及时反馈。
图为2021年6月19日,张连印与左云县的小学生们一起植树。 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供图
领导干部级别越高,越要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2003年张连印刚一退休,一些地方老板就找上门来,许以高薪请他入股或当顾问,想利用他的将军身份和社会人脉牟利,但他不为所动,一门心思绿化荒山。
淡泊名利,既是至高的人生境界,也是党员干部修身的自我净化。近年来,张连印植树造林、造福乡亲的事迹感动了三晋大地,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当地学校和驻军部队经常邀请他讲党课、作报告,他总是欣然前往,可每当人家给他授课费时,他总是婉言谢绝。他说,我讲课只是想把一个老党员、老战士的所思所悟告诉大家,让更多的人听党话跟党走,钱一分不能收。实在推辞不过,他就恳请大家帮助乡亲们多栽棵树。
生态改善后,乡亲们为了感激张连印的贡献,在建设防护林区瞭望台时,想给他立一座“将军台”石碑,并刻上他的名字,张连印坚决制止,最后换上的是“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张连印的植树基地,被确立为山西省右玉干部学院教学点后,最初拟命名为“将军林”教育基地,他却坚持把“将军林”换成了“清风林”。大家都说,将军的石碑虽然没有立起来,但口碑已经深深立在我们心间;将军的名字虽然没有刻上去,但形象永远刻在了青山绿水间。
良好家风,既是厚重的价值传承,也是党员干部作风品行的重要见证。张连印任集团军副军长时,老伴王秀兰随调到石家庄,安置工作时被分配到动物园当饲养员,直到退休都没有换岗。他的三个孩子结婚时都没办过婚宴,只是和亲家坐在一起吃了顿饭。
好形象催生正能量,好家风滋养新风尚。妻子和他一起回乡种树,19年来无怨无悔;儿子张晓斌在部队转业时选择自主择业,办完手续的第二天,就回到老家和父亲一道植树造林;如今,孙子、外孙女也加入种树“大军”,成为见证好家风的完美“全家福”。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号召大家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学习张连印同志的先进事迹,就要像他那样牢记党的宗旨、践行党的使命,为民造福、奋斗不息、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